问题九:如何避免“被鉴定”为“患者”并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医学在过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疫苗以及抗生素、关节置换术、白内障手术、儿童癌症治疗等,不胜枚举。但这种成就也使得医学滥用在其并不适用的地方。

对于一个举着锤子的人,他的眼里只有钉子;而对于一个掌握新疗法的医生(甚至药厂),则会认为哪里都有毛病。比如,当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新疗法问世时,医生立马会建议他的患者采用这种新方法,尽管这些患者只是稍感不适。这样一来,被贴上“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标签的人就会剧增,那些原本正常的人群被“医疗化”对待。

除了治疗的不良反应(有时候由不必要的治疗引起),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也会造成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它破坏了许多人对健康状态的感觉,给工作和医疗保险业造成麻烦。

因此,认识到这一连串后果,对患者和公众都相当重要。在匆匆忙忙同意接受治疗之前,必须停下脚步进行思考,权衡利弊得失。正如我们曾在第4章谈到的, 筛查这种方式很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的问题, 并把一个正常人贴上标签,最终还有可能导致过度治疗。

对此,我们的第一道防线就是警惕“标签”的存在并做进一步调查。类似于“一个健康的人就是那些没有被充分检查的人”,这种看似轻率的论点其实蕴含深意。因此,探究疾病风险高低的做法总是明智的。

就像我们在之前谈到的,患者应该向医生询问如果对疾病采取观察治疗会有什么后果,病情如何监测,何时采取措施。当了解患者不想马上接受治疗或试验时,有些医生可能舒了一口气。但有些医生可能就会陷入“贴标签”的陷阱里:标签=疾病=强制治疗。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患者有可能更希望先观望情况,再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