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心脏病发作后患者抗心律异常的药物

尽管斯波克医生的建议看上去符合逻辑,但其基于未经验证的理论。这样做引起危险的其他例子不难找到。

一些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后会出现心律异常——也就是心律失常。这些患者比起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死亡。由于有药物能够抑制心律失常,便假设这些药物也能降低心脏病发作后死亡的风险,这似乎符合逻辑。

实际上这类药物恰好有相反的效果。但在临床试验中,这类药物仅被着眼于验证它们是否能减少心律异常。1983年研究人员系统评价了试验所累积的证据,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能降低病死率。[2]

然而,这类药物在接近10年的时间里继续被使用,继续导致患者死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高峰期,据估计仅在美国该药每年导致数万人早死。每年由于该药致死的美国人数比越南战争期间阵亡的还要多。[3]

随后人们发现,出于商业目的,某些说明该药物可致死的试验结果从未被报告。[4, 另请参阅Cowley et al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