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每个人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的看法观点,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人装扮”,而也正是它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学派的解读给它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故而称之为小姑娘。我将它比喻为一棵枝繁叶茂的书,枝干是真实原本的事件,而依附在其上的树叶枝蔓就是那些解读,读历史首先应该环抱主干,其次再去观察枝叶纹理,方晓其美。

将医学也比喻成这棵树,枝干就是科学是真理,是事物的本源。而树叶枝蔓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一切医疗活动,一切探索科研。观察医学的这棵树,科学的独特性在与主干无法清楚地看到,没有方向,觅不到根基。我们应该从枝叶出发,仔细观察纹理走向,尽可能的在茫然中探索出来一条走向,从古至今,无数前行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读《治疗的真相》,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类在探索路上的艰辛,医学科研没有柏油马路,甚至连一条有方向的羊肠小道也不曾存在,像是履行薄冰,一个疏忽大意就可能前功尽弃。这让我想到深宫大院里的女子,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在医学科研上,这被称作精准,精确,每一步,坚定方向并需要稳稳踏下。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们的科学仍然面对着许多问题。《治疗的真相》这本书像是一本关于此得到的反思与指导,书中的这一段话朴素总结了医学与科研的关系。

“科学告诉我们,轶事和个人经验很可能具有严重的误导性。而科学要求的结果是能够被验证的同时具有可重复性。另一方面,医学只能是一门科学。但当面对的是个体的患者时,由于人类存在太多的个体差异,我们很难对任何事情下定论,因而也留有很大猜测的空间。但我们要明确这一界限,如果一意孤行,我们很快就会违背科学的本质:投机取巧,混淆事实与推测,直到我们难以分辨二者。”医学本身是一门科学,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是生命,一种治疗方法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书中所讲的美国儿童保健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医生 (Benjamin Spock),他的畅销书《婴儿与儿童保健》(Baby and Child Care),中所提倡的:婴儿躺着睡有两大坏处:一是如果婴儿呕吐,躺着睡使他更可能被呕吐物呛噎;二是婴儿倾向于将头一直偏向同一边……这可能使一侧头部扁平……我认为最好一开始就让婴儿习惯趴着睡。这用我们的一般思维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也因此这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被父母和专家们奉为育儿圣经,。但我们现在才发现,这种从未经过严格评价的做法导致了数以万计的婴儿猝死,而这些悲剧本可避免。虽然并非所有的婴儿猝死事件都归咎于这条令人遗憾的建议,但当摒弃了这一做法并提出让婴儿躺着睡的建议后,婴儿猝死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发生这样的事件令人痛心,因为它是很容易避免的,只要稍加科学论证。类似的还有乳腺癌的治疗,最初的大面积摘除对无数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即使后来的小范围切除,虽然减少了对身体的破坏,但是效果仍然欠佳,而最终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追踪研究,却发现乳房的摘除弊大于利,手术病人并没有因此寿命比其他人更长。这就是医学的痛心之处,但没有办法避免,这是通往成熟路上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关于生命的代价,没有人可以负得起这个责任和损失,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再耐心一些,等待一次次的论证,确保无误。

而循证医学在这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简单的来说就是遵循科学证据的的一门医学,一切,追求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最精确的预后估计,而这个基础,就是证据。证据从哪里来,就是基于研究发现。我觉得在医学这个专业里,循证医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在每一环节,每一位医学工作者都应该有着“证据”思维,用事实说话,抽丝剥茧,应用数据分析去寻找真理的方向。

医疗是患者与医生两方面的互动关系,所以医学的进步也少不了患者的参与,先不谈骇人听闻的医闹事件,患者本身对自己的病情要有科学的看法,或者说对对医学本身应有自己的看法。书中令我影响深刻的一段是一位切了子宫的患者写给《柳叶刀》的一份信,她严格遵守一位医生的疗法十年,虽有不适但从未停止或者向他处咨询问诊,等到她的医生退休,她因头痛不已询问另一位医生,却被告知她之前的所有治疗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她因此困惑不已。医生在为解除病患,寻找真理的路上不懈努力,患者也应该主动地靠拢,以更为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医学。如果双方都能够走在同一个方向上,对于彼此都是一种进步。

“好研究让我们更健康”,在医学这条路上,探索无止境。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时常感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医学在这个时代,有着辉煌的成果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看残阳血色,越苍山如海。

蒲公英科普协会第9期-张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