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了陈老师的讲座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想要阅读这本书《治疗的真相》,但是真正读完之后的感觉又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本来以为自己读不懂的书,结果发现全书的语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反而使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让我这个刚入门的医学生拓展了医学领域的知识,即便是非医学专业的读者,想必也能收获颇多。
医学是个神圣的职业,在我选择学医的这条道路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即使风雨兼程也要坚持到底。我始终还记得开学伊始全院宣读的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我们每天在学习,在不断充实自己,为的就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我们也迟早会亲身接触到医疗行业,而在本书中,医疗试验的介绍让我感触颇深。
东西多多益善,办事宜早不宜迟,新事物出现便会欣然前往。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在医学这个严谨的科学领域里,万事都并非我们口中约定俗成的规律般随意。沙利度安安眠药虽被认为是更加安全,但孕妇使用后却出现了婴儿畸形的后果,文迪雅被用来治疗二型糖尿病,可谁知却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新型人工心脏瓣膜的发明让众人欣喜,可是却因为研究不够而出现了威胁生命的重大失误。这些事例无一不让人汗颜,新事物固然新鲜,可是人们盲目使用危害的却是自己。虽说患者在听从医生的建议下才使用的新产品,可是责任又不能全推给医生,毕竟在某些不完全的研究中证明,这些药物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方面着实有效,况且又已经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本是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可是有些人“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的思想误区却让患者自己偏离了最佳康复之路。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人们心中越多越好的想法总是左右着治疗的决策,宁愿高剂量的化疗也不愿简单疗法。其实,什么都得追求一个“最佳”,最佳剂量的概念应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当然,神经母细胞瘤筛查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筛查,人们第一次听到时一定会想,多万无一失的一件事啊,可是人们万万没想到这种过早的防范与不必要的治疗却给患者带来多余的麻烦、伤害与医疗支出。因此,没有绝对的理论与事实,在医药领域里,必须学会权衡利弊。
仔细总结你会发现,很多新发明都是从科学家的猜想中慢慢实现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有时却很骨感,很多预期的效果并没有实现。用于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心率异常的药物,本以为是降低死亡率,谁知药效恰好相反。不要以为只有药物才会产生伤害,医学专家的建议同样可以致命。医生对婴儿睡姿的建议、DES的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等,这些建议与疗法都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原因在哪?不可否认,疗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可是在没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就像公众提出建议,这个责任在谁想必显而易见了吧。所以,猜想与推理本无可厚非,但希望医疗工作者可以在获得确切的研究结果后再公之于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与浪费。
上文提到了疗效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是困扰了患者和医生乃至研究人员的很久的问题。有些疗法效果明显,比如鲜红斑痣的激光疗法,有些疗法的效果一般,常见却不明显。这是疗法本身的差异。事实上,对于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的医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乳腺癌的两种切除术。不管是哪一种不确定性,我们都应该尽早解决。首先,医生与患者应该共同知道治疗的不确定性,公开透明;其次,临床医生应该通过经验总结和高质量研究的系统评价来获得该疗法的当前最佳证据,与患者讨论并尊重患者的意愿,并学会将治疗作为科学试验的一部分,试验即最佳治疗方案,最后,医生还要有谦逊的态度与一定的沟通技巧。 疗效到底如何,主要还是得靠科学试验,用可靠的证据来向公众说明疗法的效果。疾病的自愈能力不同,疾病的自然病程也不同,在我看来,科学试验要“因病而异”,对照当然是所有治疗性科学试验的根本,但在研究的思维上研究者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要弄清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统计学意 义,走出自我的主观感觉,充分考虑偶然因素,当然患者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也要有乐观主义并心怀希望。在得出试验结果后,需要综合前后,系统评价所有相关的可靠证据。因为一项研究远远不够,只有整合所有相关研究,才能减少偶然因素的偏倚,也防止了过度报告这一现象。然而,研究后一旦缺少了对可靠证据的系统评价,患者可能继续在治疗中做无用功,卫生保健和研究也会浪费很多资源,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系统评价是新研究报告的起点和终点。当然,试验的完成也是需要监管系统的监督的,但试验监督在我看来是把双刃剑。监督本是好事,保障了科学试验的正义性与为公众服务的特点,但是有时候过于谨慎的程序耽误的试验时间可能会让患者承受更多的痛苦,,或者公开的信息也可能会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并且,监管机构也存在着缺陷,例如他们注重研究的开始而不注重过程与结果,也为确保人们受邀参加研究存在的价值。看来,疗效试验的成功也是需要全体参与医疗事业的工作者,包括患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那么,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研究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呢?高质量是我们的追求,可是何谓高质量?患者关注的问题是应该被考虑到研究中去,可是如果医生和患者的关注点不一致,那么到底由谁来决定研究方向,又怎样来衡定这项研究是否高质量?我觉得,医生在掌握足够多的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可以与患者耐心沟通交流,消除隔阂,谋取共同的关注点,保证研究的必要性,开展高质量的研究。但是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有时患者的参与反而破坏了好的研究。例如,在患者使用某种药物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药厂便会干预,让患者为其做广告,在利益的驱使下,患者可能就会妨碍了正常的研究,甚至破坏了研究的结果。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像抑肽酶对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影响以及对分娩孕妇进行硬膜外麻醉这类不必要的和低质量的研究需要医生或研究人员甚至监管机构把好关,不要造成额外的资源浪费。只要医生患者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研究的协作前景还是一片大好的。
总之,为改善医疗卫生事业,需要医生、患者、研究者、受试者、监管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为除人类之病痛,医生就要严谨求实,在工作中依靠充分证据治疗患者,减少痛苦,也可以自己深思熟虑后开展研究,多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让治疗方案有更好的疗效;患者自身首先得有乐观的心理对付病痛,其次也要在治疗中与医生配合,多沟通多理解,同时也可自愿加入研究的队伍中,为疾病的痊愈甚至是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再出一份力;研究者必须为社会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在最佳相关证据的指导下,获得更佳系统的评价,让卫生保健更好,不要让实验室研究过剩而无法应用到患者身上,在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也要自我总结;受试者秉承“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耐心完成试验,摒弃个人利益心,为科学研究成果做贡献;监管机构要尽全力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改正自身缺陷,确保每项研究的应有价值,同时也注重研究全程与研究结果;最后希望全社会包括药厂,能够在神圣的医学事业面前抛开眼前的利益,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助力!
以上是我对《学治疗的真相》的浅谈,这本书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医疗卫生事业为目的,从多个角度告诉了我医学的严谨性,让我终身受益。最后,希望医疗事业能够越来越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求,希望未来的卫生保健事业一片光明!
蒲公英科普协会第7期-王东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