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

遗憾的是,研究并非总是高质量完成,并非总有意义。以一种颇为痛苦的疾病为例——迟发性运动障碍。在治疗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时,有一类指定用药称为精神安定剂(抗精神病药),迟发性运动障碍是由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而引起的一系列副作用。

迟发性运动障碍最突出的特征是嘴唇和脸部反复不自主地运动,具体表现为鬼脸状、咂嘴、频繁伸舌和鼓腮等,有时还会伴发四肢抽搐。服用抗精神病药超过三个月的患者有1/5会出现以上副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一组研究人员系统地回顾了前30年中对迟发性运动障碍采取过的治疗措施。在1996年的报告中他们惊奇地发现,经确认共开展过500项随机试验,其中包括90种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然而没有一项试验能提供有用的数据。

有些试验因纳入患者人数过少使得结果不可靠;其他试验由于治疗干预时间太短而被认定没有意义。 [11] 这一组研究人员后来发表了一篇全面的调查报告,总体上评价了和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的随机试验的内容和质量。他们共纳入了2000项试验,但结果令人失望。

要肯定的是,多年来,药物治疗在某些方面改善了精神分裂患者的预后和转归。例如,大多数患者可以在家里或是社区中接受治疗。然而,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今天),大多数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因而它们用于门诊治疗的效果还不确定。

更重要的是,不同研究对疗效的评价天差地别,令人震惊。研究者发现,曾针对600多种治疗方案(主要为药物治疗,也包含心理疗法)开展过试验,却有640种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研究结果,而其中369种标准只用过一次。

这使得在比较不同试验的结果时障碍重重,而且医生或患者也无法理解这些结果的实际意义。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别的问题,很多研究规模太小或是持续时间太短导致结果没有意义;研究中经常使用明显超出常规剂量且副作用突出的药物和新药进行疗效对比,并忽略其他目前可得的耐受性更好的治疗,这明显是不科学的试验。

这篇评价的作者们最后总结到:半个世纪以来,相关研究的质量低、持续时间短、临床应用有限,因而需要精心设计、恰当实施和规范报告的试验来填补空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