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

卒中是引起死亡和长期瘫痪的主要原因。首次卒中的病死率介于1/6~2/6之间,随后发生的卒中病死率约为4/6。

引起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向大脑供血的颈动脉狭窄。附着在颈动脉内壁的脂肪物质有时会脱落并阻塞细小的动脉分支,从而引起卒中。

在20世纪50年代,外科医生开始使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来移除这些脂肪沉淀物。手术目的旨在降低卒中的风险,但就手术本身而言,存在引起并发症的风险。

尽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但评价其利弊的随机试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展开。显然研究结果对患者和他们的医生来说都意义重大。

两项经过精心设计的试验(分别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开展)纳入了那些已出现颈动脉狭窄症状的患者(如,轻微卒中或短暂的卒中样症状),目的是比较手术治疗和当时可得的最佳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几千名患者参与了这两项长期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研究结果指出:手术治疗可以降低卒中或死亡的风险,但这都取决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总的来说,手术本身会使轻度狭窄的患者引发卒中,对其产生危害。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