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读到这等类型的书。之前实在是难以想象站在专业的立场来具体的阐述医学科研与临床实践竟然可以把视角发挥的如此多元。

但就书的本体而言,构造简单的让人最初了解时甚至没有产生多少读下去的欲望。初时想不就是一篇议论文嘛。先写为什么否定已经发生的,再写是什么立言立行,最后写怎么做升华主题。

但是读完引言部分我就发现我错了。当我开始认认真真去读后,才终于发现这本书的一些朴素却准确严谨的话中所蕴含的那些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现状中难得的一份清醒。书中所讲述的无疑是科学的并且易于接受的,无论是书中列举事例时各门类心理学规律的引用亦或是前半段和结尾处所想要表达的担忧与期待已经超越了医学本身,这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在不断论断与辩驳中拼命想要为准确实验和实践摇旗呐喊的勇敢。

很抱歉我实在不想把读后感写成书评,可是我很难做到。我不得不对书中的原有内容有所参杂,因为这书本身已经超出了我的水平太多。只是让我感觉一种新的对科学的表达方式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书的前半段读起来好像是科普文,把无数的曾经有所耳闻却不曾留意的实例罗列出来,让我第一次清醒的认识到医学从产生到发展至如今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歧途后又修正,多少次因为种种可以避免的失误而产生的悲剧在几百年中不断地上演直到今天一直没有落幕。

“医学不应该被权威所左右。”引言中出现了这么一句。冷静,理性,却振聋发聩。而接踵而至的各种惨剧毫不留情的把医学史被时间掩盖的面纱掀开,露出它虽然辉煌却难掩残酷丑陋的真面目。人不能被飞速发展的医学和它不断取得的成就冲昏头脑,盲目只会让我们忽视它一直都存在着并且严重危害着我们的问题。这是治疗,是针对如今日益功利化的医学开出的一剂良药,是对千百年来医学中根深蒂固的草率的宣战,绝非诋毁。

平心而论,我怀着敬畏之心去读,又怀着愧疚之心写下读后感。我憧憬于书中详细介绍了的那些严谨的实验,却无奈于从没有过机会深入参与到所谓“正确实验”中去。

揭示医学治疗的真相》虽然只是一本小书,可是它所涵盖的知识与思想确是大大超出了我的表达能力范畴。我不得不用三个小主题来阐述我对于这本书完整的体会。他们对应了这本书中的逻辑结构, 他们分别是:

  • 在我眼中当今社会(主要是中国)的现状。
  • 书中详尽描述了的”正确实验“和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 结合作者所给出的答案有所浅薄感悟。

第一部分:在我眼中当今社会的现状

从进入医学院以来,医患关系一直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在身边不断出现,无论是老师上课或是夜晚卧谈或是媒体上一直不断出现的热点新闻,总在不断地刺激着我们身为医学生的神经。看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或许医患关系逐渐恶化至今天这步田地,真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不信任自医学其实便存在,又伴随着医学发展的每一步,在日益功利浮躁的科研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催化下,这种不信任日益增长,并逐步趋近于极端化,终于演化到如今让整个社会都感到头痛的地步。

或许是跟中国相较于西方更为复杂的医疗状况有关?医学本土的中医影响太过于深远,中医中极具中国特色的风格给了国人太过深远的影响。在我感觉,中医中并没有把实验和科研当做侧重点与体系的支柱,中医的发展历程太过漫长,在它古老的漫长的生命当中,它与中国古典哲学、神学、甚至炼金术和风水学都有了紧密的连接。中医的论证方式并不是如现代科学一般的实验与结论分析,而是在实践的同时进行各种主观的猜测。浅薄之见,中医太“唯心”了。这或许不是错的,可是这同时衍生出了太多的不符合科学的理论、方法、药方,很多东西是值得去推敲的。

国人信任中医,这种实践加推测的理论已经在他们心中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很多人并未系统的去了解现代西医体系以及科学实验的具体种种,对于实验室里的研究仍然是保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或许比起短程并且隐隐有着一些科技黑箱感觉的实验科研,他们更愿意去接受老祖宗们千百年的传承。

因而一些人,尤其是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体,更愿意信任传统,而且非刻意的去排斥科学。

抱歉以上内容与书中所写关系不大,可我觉得这种不信任确实是与中国长久以来的医疗状况、中外文化与思想的冲撞、“唯物”与“唯心”的交锋都是有关联的。我不得不把这个轻率武断的想法纳入讨论,因为我感觉这个想法可以作为一切讨论的背景。

由此进入正题。抛开国人本就对于医学实验的不信任,看完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概念就是一系列由试验中草率的论断或是错误的方法所导致的一系列悲剧。这与整个社会越来越功利的现状是分不开的。正如书中所言,医学科研的大部分资金支持实际上是来自于各种药厂以及其他的营利机构。一方面,药厂、公司支持新药新疗法研发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利益。正如不断被揭露的各种黑幕所展示出的,所有的制药人都认为患者这一个群体的利益、健康甚至是生命与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药厂并没有直接的义务为他们负责。这种充斥着自私与冷漠的想法不断的扭曲着本来就依然趋于功利的科研,很多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经过严谨的临床验证和审查就被当做新药上市并且广泛使用,这种情况出现时是非常容易产生悲剧的。

这一点,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解读。

书中在叙述这一部分时,对于科研本身并没有过多的提及,可就这一年来许多的老师给我们阐述过或者说抱怨过,不禁让我有些疑惑:现如今的中国,是否科研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纯洁了?

这一点身为大二学生的我们是看不清楚的,可是这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科学本就不能独善其身。学者本身需要晋升需要成果,研发需要资金,再清高的人也想要自己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成就。所以科研逐渐在被社会和利益掣肘,以至于最后被把持。终于实验和研究本身开始变得沉不住气。

只可惜,这本就应该被参透的一出陋戏至今仍在上演,而且愈演愈烈。不断有新药挂着各种权威的名号上市,一系列XX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的广告让人感觉真假难辨。药厂为盈利不择手段,科研人员深陷局中身不由己,医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固有模式或者说是体系。其实大家都清楚这中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可惜没人知道怎么解决。我看着书,只觉得满心都是悲哀。

第二部分  崇高的正确实验    研究和实践不能脱节

当我懵懂着同时震撼着看完这本书关于实验的几章介绍,被无数的事实震惊的目瞪口呆。曾经疑惑于为何循证医学可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同时又如此重要的学科。在作者展示出的无数事实与严谨的实验设计面前,我慢慢的开始有所了解。原来实验能够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础与推动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以我现在的水平去理解和表述文中的整个实验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作者们深入浅出的描述出的整个实验设计和流程在很多细节上让我印象深刻。

  1. 权威,权威似乎永远是最值得信任的一个群体。在普遍观念里权威就代表了正确。可是这本书告诉我并全不是这样的。确实在很多时候权威的存在给了世界科学一个判定和论断的终点,但事实上很多的时候权威也对医学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权威对实验造成了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一个初出茅庐甚至是在这一领域研究已久的人都很难提起勇气去对一群权威say no。权威们所指定的概念会导致实验的偏倚。这种偏倚的可能性无论是从最初的实验设计或是实验进行的过程亦或是最终的结果分析都一直存在。因为我们可能会把某些权威的论断当做一种客观条件使用而忽视了它有可能对实验本身产生的影响。这太可怕了。正如书中所列举的乳腺癌的过度治疗以及坏血病。当这个疗法已经成为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概念的时候,尝试在这个基础上扩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多难?这一被众多权威所推崇的概念给了验证试验多大的误导?不得不再次提及书中引言开篇一句话:医学不应该被权威所左右。这句太好。这是正确实验最先决的条件之一。
  2. 严谨,书中具体些试验应该怎么做的时候只有三章,可正是这三章描绘了整个天衣无缝滴水不漏的实验过程。确实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偏倚,最后甚至导致不可逆转的悲剧。比如书中讲设计实验时提到的客观必须胜过主观,一切个人化倾向化的东西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偏倚;讲了保证实验客观性和准确性的随机试验和分组对照,历史对照看似符合逻辑却是极端轻率的一种错误;又讲了让我眼界大开的“随机交叉实验”,比如不同时间随机给同一个患者不同治疗这种乍一听完全无理取闹的做法细细推敲起来都是那么的神来之笔;书提出了实验方法的基础外最易出问题的过程,花了大幅笔墨来叙述实验对象不同所产生的偏倚、对照不合理产生的偏倚,以及在实验中至关重要的大数定律。庆幸我能够在读书的同时把这些重要的名词都记录下来,以便每一次看到都能做一次回想。
  3. 评价,这个进程中所涉及到的不止是研究,还有人性。比如在发表研究成果宣告说假话的发表偏倚。书中一直在强调系统评价的正确性以及客观性有多必要。评价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验结论里挑选实验者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准确的。不充分报告研究存在的偏倚是一种不科学和不伦理。
  4. 实践,治疗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实验和实践书中出现了无数的实例来显示把研究和临床实践剥离开会导致医学的进步走多少歪路。一个词反复出现: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和动物研究并不能很直接的与患者相关联。很多实验经过了周密的设计,并在小白鼠或者是猴子身上获得了成功,可在临床上使用时却出现了各种各样超出预料之外的状况。反而观之,有很多在某个时代猖獗一时给人类带来极大麻烦的疑难杂症都是因为某次出其不意的临床实践而找到了解决方法,比如书中提到的草莓胎记的治疗时无意间发现的新药。可见临床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把实验室科学和临床应用剥离开是不正确的。从开始到结尾的每一个偏倚都有可能造成一场悲剧。科学就是科学,是绝对的客观和严谨的验证,主观的猜测只能作为科研的动力却不能作为实验结果的证据。

第三部分  书中的答案与我的看法

医学研究应该是怎么样的?很多人在寻找。可能是先入为主吧,我觉得书中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只是我读起来总觉得这个答案也不坚定。作者们已经很努力了。下文叙述一些浅薄之见,贻笑大方了。

书中用一章的内容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监管。监管是一把双刃剑。无疑监管会使整个研发过程更加规范,更加的透明化。但是无疑监管也会为科技研发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它会使整个研发中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步骤,从而加重科研本身的负担,让研发人员更加的“身不由己”。另外,监管小组的人员组成也需要进行详尽讨论。这个组中需要有业内人员,可以从行业的角度去进行审度;也需要这项研发的针对对象如患者群体,在不断地使用和沟通中验证疗效。单纯的政客或是业外门外汉来作为监管者是没有意义的,对整个体系没有深入的了解的话只会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判断。

但是,深入浅出,却更容易把欠缺专业知识的人们引入另外一个充满主观臆断的深渊:他们对医生失去信任,却宁愿去相信自己的推测。比如就第三章越早未必越好来说。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是一种利弊难辨的引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接受高等教育,在普通大众的学历越来越高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的背景之下,他们获取有关自己病情的渠道无疑越来越多,患者群体也开始渐渐变得敏锐和多疑,开始凭借他们源于各种渠道获得的或准确或不准确的医学知识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不一定正确的判断。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向医生询问自己病情的前因后果,而很多疾病本身就是非常复杂、涉及极广的东西,在非专业人员主观化的猜测下可能医生们的解释并不能让他们满意。他们总是对自己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病情而耿耿于怀,这会让他们愤怒。因而教育也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一环。义务教育仅仅重视学习而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方针显然在加重目前的状况。所以医疗的普及应该也是循序渐进、逐步施加影响的过程。

貌似绝大多数的惨剧都是因为脱离了准确实验的武断猜测。所以实践与研究结合也就成为了对研发人员的要求。因而书名《验证疗效》,临床治疗的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和实验。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始终与患者进行交互的实验过程才能最大限度的对实验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医术不高明的人是为庸医,古板刻薄,藐视实践与真理,无视人性的人更是庸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技进步速度惊人的今天,无数的新型营养品悄然问世,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微生物提取物都被作为养生品甚至治疗药品出现,不禁让人疑问,到底这么多的所谓养生品,有多少经过了严谨的科学步骤去验证其作用,考察其副作用?

书中所表达的一切无疑是美好的,从实验本身到医患沟通到监管到社会医疗保障规划了堪称完美的蓝图。可是想去实现确实还要走很长的路。我开始崇尚书中的这些。我愿意去实践这条不会错的路。愿书中那些严谨诚实的实验与结合临床的实践是所有医患难题的解答。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  张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