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成果离临床实践到底有多远?一个个体自病痛未明显发作就已有战争在体内爆发, 而医生的治疗却是在病痛反复出现后开始萌发, 所以治疗——这种实质性、 有成果的过程就注定在早期发生,也注定了研究往往晚于治疗。“想” 永远位于“做” 的后一步。然而,“想” 永远高于“做”。 人类有了思想才被称作高等动物, 就像我们往往说鲁莽武断的人说话做事都未经过大脑。 在我的看法里, 验证治疗或者扩大成循证医学好比“经过大脑的一段过程”,我不能确定它是最好的、最有利于完善治疗体制的,但是眼下它起到了“用事实说话” 的作用!
“你以为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吗? ” 这句绕口的话看上去赖皮、 充满挑逗性, 有赚人眼球的嫌疑, 而这也恰恰是我在大一时接触到循证医学那一刻最直白的感受了, 也同样是我读了《揭示医学治疗的真相》 后想对我身边啃书本同学说的第一句话了。“嗨, 医学生, 看看这个吧!” 仅仅是几场讲座、 一本书如何让我对循证, 对验证疗效有明确的认知?正如一位颇有名望的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对我们真切地说到: “我做循证这么多年了,也是现在才说自己知道了循证的一个整体框架。” 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中, 深深迷住我的就是那些真实“故事”, 只有在读令人信服的实例时,我们才放心将健康交付给工作者,我明显感受到它的力量。首先,验证疗效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它与患者之间紧密的关系。作为中国的临床医学生, 我不免听到有人这样对我说: “中医优于西医。中国大众认为传统上中医治于全身,西医治于局部, 甚至分子水平, 常常忽视健康的整体性——把一个病分成耳鼻喉科、 心胸外科等等。”经过多次思想变革的我, 现在总会对任何观念都持保留想法(说到这我不得不提我真心不敢说我是否相信牙膏的好坏、 牙刷的使用时间长短对我们的口腔健康有没有影响以及眼保健操是否有保健功能)。当然,局外人的想法过于绝对化了,但是副作用的频繁出现也或多或少地成为这种言论的证据。《揭示医学治疗的真相》里不乏为了治愈某个症状针对性的治疗结果增加其他疾病的风险, 经常提及的便是心血管疾病这类慢性疾病——我们大多数人均会陷入这类疾病带给我们的生死竞争。 再如书中提及的案例“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困难”,“这类简单疗法不仅能减少呼吸困难, 更重要的是明显提高了婴儿免于脑瘫和发育迟缓的长期存活率。 如果咖啡因疗法问世之初就对其疗效进行充分评估的话, 那么就会大大减少有缺陷婴儿的数量”。再观我所引用的这个案例的大标题:“应对疗效的不确定性”, 在我的理解中, 这种不确定性是必须依靠对被调查者长期、 综合、 整体的跟踪调查研究, 验证疗效与人类健康生活的密切关系由此显现, 绝非局限于医院的短暂的流程, 却决定了更好的治疗方案!无论优良的治疗问世长期未被人们发掘采纳还是有害的治疗在造成大量危害后被否决都令医学工作者扼腕,如同历史上的正派与反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翻新一样, 无不令人惊叹。 相比医学的真相,历史的真相只给人惊讶,治疗方案却是随时间长河滚滚向前,不断被纠正,值得庆幸的是,纵然前途渺茫,我们一直在前进。
然后, 让我们着重谈谈时间。 时间, 这个放在哪里都玄乎的词, 让历史不断推进,物理大厦被推翻、 重建, 对各种疾病各种健康的认识一次次颠覆。 研发新药的制造商无法承担时间的成本, 时常让无辜的病人承受了惨重的代价, 这种情况在中国曾经频频发生。 人类一直在与时间赛跑, 与病魔争夺时间, 哪怕只是残喘的几秒。 急诊室的节奏紧张迅速, 而验证医学更需要研究者长期坚持不懈加上胆大心细才能得到成果, 长途漫漫, 用时间证明的真相难道不是更加令人信服?有许多诊治误区或益处被短浅的目光忽略, 以致后世不禁唏嘘。 然而我思考, 没有那么多成功和失败的真实案例哪里会有最后的疗效或者说——事实的真相?循证的过程基于一次次探索,从实例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说,不断回顾从前的过程, 评估其正确与否再设计出新的方案并向人们提出建议。任重道远,一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 人们不知需要多少次提醒纠正才能转变曾经不正确的思维; 同样, 对于一种疗法, 一旦有了其固定的流程方案、 操作的“流水线” 或者背后的各种社会效应便很难去“根治” 它, 不然就像媒体界的爆炸性新闻——什么“专家胡扯”、“真相” 只有一个之类话滚滚涌进大众的耳朵,挑战人们的常识。 实际上,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医疗机构的推进, 一个医疗方案的改革、 那个真正应该被采纳的方案何时才能被民众广泛接受、 使民众受益?虽然,《验证疗效》这一专业性书籍中并没有着重提到“时间”,但是我从所有人对验证过程及其成果的信服深切感受到了时间的厚度带给循证的内涵。有很多医生对他的病人说: “你的疼痛会慢慢好起来的。” 我自始至终都理解为,时间会带走一切伤痛;时间会带来一切真相,循证仿佛这样对我说,对世界说。
如果谈及科学性,一般人都可能认为在试验台上操作是科学,在草稿纸上验算是科学。 据说,循证医学问世之初,被它的“缔造者” 命名为“scientific medicine”,立即引起在座各位权威的不满——他们以代代传授、积累的知识的科学性为标准对这个新事物的“所谓”科学性表示强烈的怀疑。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循证的与众不同, 它既是一种方法的创新又是一个本来就存在的独立于一般科学思维的思想。 我们必须承认, 我们对未知的事物的发展缺乏正确预见和操作的能力。 比如药物在人体内的“经历” 怎样, 一项运动对人体长期的影响如何,或者吃某种水果对人类又是怎样的帮助。 举一例常见的例子, 柠檬富含维 C, 可防治航海员的坏血病; 如果现有蓝莓富含花青素, 对人体抗氧化能力有帮助, 延年益寿?青春永驻?还是长生不老?这些问题不是靠专家的一纸分析就能给你个答案的, 像书中提到的“应对疗效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种不确定性,用一种科学性的思维去处理它们。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医学的学生,实在是想不到怎么用专业术语去描述自己的想法,各种经历经验的缺失让我怀疑能否将书全部读完。曾经读过《菊与刀》这类文史类的书, 我当时意识到了即使我所有汉字都认识,我所缺乏的一种无形的思维仍然会阻碍我的理解、 阅读。 在读《揭示医学治疗的真相》 时, 我发现我可以抛开医学生的身份, 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去发现理解医学的发展,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验证疗效不故弄玄虚, 也不以高姿态显现在大众面前, 正如我之前提到过的“贴近群众”。 再观当今中国的医疗运行机制, 患者对医生信任的缺失, 或许只有推行、 增加了这样一种方式才能让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 然而事实上, 在踏进医学院的之前, 我从未听闻“循证医学”。 以患者身份在医院停留的时刻, 无不感到自己作为患者与医生的距离——医生知道很多知识, 都是我无法懂得的高深学问, 我不能多问一句话。实际上, 若是以《揭示医学治疗的真相》 中的通俗易懂的形式, 用“白话文”的方法、 “白话文”的思维告诉在医院只识“白话文”的患者及其家属——患者有权知道真相。信任度也应该大大增长了吧?
最后着重谈谈我熟悉的筛查, 我最早了解到的筛查应该为“新生儿听力筛查”。 这个项目在我理解中应该毫无疑问地属于新生儿出生后必须执行的任务——流程完整, 机制规范。 然而,读完《揭示医学治疗的真相》 后我似乎对我接触到的诊治方法都产生了怀疑, 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事实,或许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寻寻觅觅, 无论科技有多么高新, 我们追求的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心理上的踏实。
循证研究离临床实践到底还有多远?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令人激动不已, 而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各个学科的综合,在医院最精彩的手术也要数联合手术了,人们等待研究用于临床, 循证惠及各家各户的那一天!
基础医学院2013 级 张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