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无偏倚的实验为核心,对医疗决策、用药剂量进行分析,以及如何设计出无偏倚试验,对一些研究评价定位和把卫生保健做的更好的规划。而我这篇读后感,也围绕无偏倚试验,由“治疗的真相”与我所经历的就诊对比后的感想,对国外所开展的无偏倚试验的感想,从开展试验来验证疗效所得到的启示这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从临床治疗来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就诊经历里,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往往都是简单的病情询问之后就开好单子让病人去做检查,结果出来了几句官方的解释后就会开药,而且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不会考虑患者自身的经济情况,开性价比较高的药物。国情决定了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就医人多,医生压力大,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很多人排了几个小时的队而和医生交谈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另一方面,国人只关心医生能不能治好自己,而对疾病与健康的探索并无积极性,他们把医生说的话当做真理,医生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想到去从知识上主动的参与到自身健康的恢复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少,他们并不会发现个体本身特异性而采取不同的救助方法。因为要考虑到药物和手术本身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患者自身情况产生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同一种症状,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采取的救治方法和药物也可能是不同的。这些对于一次高质量的就诊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国内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就诊的情况下,治疗的质量又如何得到保障呢?

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用药的。本书提到了“越多未必越好”。我所接触到的就诊中,医生开药时总是会提出说坚持吃药直到病情完全好了为止。现在的我觉得,当一种药物已经抑制了病毒的传染或者已经杀死了病菌,患者就已经可以停止服药了。抛开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不谈,我们的机体是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的,你的大脑和细胞会协调起来向着维持机体更好的状态努力,这个情况下的药物服用除却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外,还有可能让你的机体丧失掉了一个增强自己内部协调能力和免疫能力的机会。

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开展无偏倚试验的不易展开的。中国关于开展试验来验证疗效的事情我知道的并不多,对于开展试验的外国研究者们真真是充满了敬佩。以下是书中关于开展对照试验的描述:保证组间可比的最好方法是在治疗之前进行合理的对照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不仅在已知与可测量的因素上相似,而且要在无法测量却可能影响疾病恢复上的因素上相似。例如饮食、职业以及其他社会因素,或者对疾病或所推荐疗法上产生的恐惧。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开展研究的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得是人力资源分析师,要研究患者的职业,饮食习惯,所经历事情可能对其产生过的心理影响,应对治疗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变化以及情绪对他本身机能可能产生的影响……而且,为了减少偶然因素,样本要足够大,样本收集范围要足够广,要基于特定患者数足够多的样本得出结论,通过合并多个因素,多个中心研究的数据,来减少偶然误差。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不确定性这个名词。疗效是有不确定性的,医生和患者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在无法获取最佳证据的时候,要和患者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并询问患者的意愿来确定最后的方案。但是在我上面提到的如今国内的医患情况下,这样的要求又该如何实现呢?在不确定性导致伤害或死亡时,病人家属往往觉得不能理解,他们会觉得是医生医术不好所以把自家人给致死了,于是乎会出现一系列的闹剧,在医院这个本该以救死扶伤为主要任务的场所里上演哭闹、纠缠甚至是杀伤,这对医疗的进步有着极大的滞后作用。我们必须承认,不确定性是获得进展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导致失败的因素。

除却设置试验对我产生的极大震撼,还有试验过程要求之多之难以实现。“知道治疗的具体分配会使未施盲的医生‘看到他们认为的希望看到的结局’”。为了摒弃人主观能动性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需要保持医生和患者的“双盲”。即医生们不会知道自己接触的受调查人员是否有病发情况,患者也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药还是有具体疗效的处方药,不清楚自己只是经历了被切开伤口然后又缝合还是已经经历过了具体的开刀治疗。对于医生的另一项要求呢,他们要能够发现预期治疗外的副作用并随机随访参与随机试验的患者,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以有傲气。因为只有与患者真正和谐的相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治疗情况的进展。那么试问现在的医生们,又有几个能做到这种要求呢?

第三个方面,想抒发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医学生未来的医生的感想。国内令人堪忧的医疗现状,医患纠纷,作为未来的医生我们可以为这些现状的一点好转来做出贡献呢?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又可以做些什么呢?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是现状,改变起来也不是易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现有经济条件允许下逐步向居民灌输意识,比如主动投入到关爱自己身体健康中去,普及医学治疗的常识。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不确定性是进步的因素而不是失败的表现。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医学生和医生从现在开始就认清“治疗的真相”,即使我们设计不出来无偏倚的科学试验,但是在未来的行医中多一份对于个体独特性的思考,对患者有具体的了解后再对症下药,多一份对于所谓治疗的认识,更理性的思考,更谨慎的对症下药,对治疗加以更创新的探索,这是对医生这个职业,对生命的负责任的表现啊。医者父母心,但是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更是父母心的前提保障啊。

任重而道远也,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蒲公英科普协会第8期-何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