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的真正目的在于确保自然现象不会误导你认为理解了其实不理解的事情。

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为之一颤。是啊,科学不就是这样吗?亚里士多德根据自然现象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快,而伽利略用科学的实验证明了他的错误;人们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判断地球是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不过是绕着地球转而以,哥白尼则通过长期观察推翻了这一流传了两千年的常识。物理学,天文学方面如此,医学也不例外。从四体液学说到心血运动论,从巫术和放血到现代无菌外科手术,医学上的每一个伟大进步都是在不断突破之前的常识,使人们发现自己之前并没有理解自己以为理解了的东西。

现代医学可以称之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并没有被人们所了解接受,传统和常识依旧是人们心中对待自己健康的主要行动依据。一些研究人员醉心于实验,不能将自身的研究成果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给大众,也是导致当今研究与大众存在脱离的原因之一。并且在研究与大众之间存在脱离时,另一件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随着一些研究丑闻的爆出,大众开始对研究者充满了不信任,在国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些情况,专家被称为“砖家”,病人用着百度“指导”医生看病,不仅让人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医疗工作者,研究者和患者本来都应该是以战胜病魔为目的的忠实盟友,为何关系会发展到如此令人发笑的地步?我们的医学事业发展究竟有没有真正做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在《治疗的真相》这本书中,反复提及到了一个观点:新的未必是好的,人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往往会带有偏倚。书中第一章就提及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大脑更容易被轶事所吸引,而这些轶事中很有可能含有陷阱。细细想来,这确实很有道理,在我回想东西调动大脑中的资源的时候,第一个涌上来的绝对不是书上的知识定理,而是一则则有趣的故事,这不仅令我感到恐慌。我只记住了别人告诉我的故事,而没有去判断这些故事带给我的知识和认知的科学性。我相信我身边的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记忆最深刻的一定是故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那么,对于平常人,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循证意识呢?不禁又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位网络知名科普作家写过的一句话,用心科普十年,被一片错误百出的文章打回解放前。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抓住人眼球的往往是那些有轰动效果的标题,挂上几个权威说过的话(权威有时都不知道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便可以收获百万浏览量,而一片认真科学严谨的科普文章可能浏览量只有可怜的几千。正如书中所说的:我们应当认清尽管循证医学是理想境界,但营销医学才是当下真是的情况。

许多科学研究者也对科普不重视,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懂科学,尤其是医学这种需要经年累月积累和训练的科学,不可能人人都理解,患者只要照着我说的做就好了。但大众科学素养不高,正是制约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家在做什么毫不了解,不舒服了找百度,用百度指导医生看病。认为医生不过是有权力开药的人而已。很多人更是对医学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甚至不愿承认。也导致当今医患关系不佳。(医患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和国外均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形式不同)同时,也有很多基础研究人员没有把患者的需求纳入考量,只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更有甚者为了利益而更改实验结果,比如一项调查就曾经指出,医药企业资助的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的阳性结果数量是其他研究机构得出阳性结果数量的四倍。随机对照实验,这一被医疗界定为金科玉律的避免偏倚的方法似乎仍然不能避免偏倚的发生。

书中在后面的一章提及需要让患者参与进科学研究中,同时也列举了一些患者参与研究的好处和缺点。在我的想法中,我认为让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患者参与研究确实能够为研究带来许多好处但公众的参与同时也会为研究带来阻碍,影响研究的公正和无偏倚程度,甚至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那么,作为目前研究的主导者,科研工作者们究竟应该如何将公众带入研究,如何利用好公众参与研究带来的好处,尽量避免其缺点?按照我个人的想法,还是倾向于应该在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提高以后再将公众纳入研究考量,让公众参与进来为好。这并不是说要研究者们继续醉心研究,静静等待公众科学素养提高,而是希望研究者们走出实验室,重视科普,学习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公众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公众,当网络上出现一些伪科学的文章时,应该有人及时辟谣,科普可能是艰难的,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平均受教育水平依旧不高的国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宣传的阵地必须占领,否则敌人便会占领。如果科学工作者只是呆在自己研究的象牙塔里,不去寻求公众的理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反智。科学不被理解,那将是科学工作者和大众共同的悲哀。

书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随机对照试验和去除偏倚的方法和好处,即应用这些方法的意义。前几天在协会的例会上,学长学姐介绍去天津参加亚太循证医学研讨会的经历时,我在其中看到了一个名叫真实世界的研究的题目,并且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真实世界的研究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随机对照实验有很大不同,它更倾向于针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对象不再是经过严格设计尽量排斥一切偏倚和干扰因素的实验对象,而是真实世界中的具体个体。网上的介绍中也提及了很多人对真实世界研究的赞成和批判,有人认为这是循证医学的一大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是鼓励人们将医学研究带回那个昏暗无光的年代,摧毁百十年来奠定的基础。对真实世界的研究如何确保其得出的结果是真实可靠有科学依据的?如何避免低质量研究过多出现?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循证医学的模式?如何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多的应用循证思维?如何将一些比较难懂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向公众解释清楚个人以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在未来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找到答案。

另外这些也只是我一孔之见,如果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学长学姐以及老师们指教。

蒲公英科普协会第10期-尤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