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并不精致的文字,并不华丽的辞藻,却延伸出无限的张力和惊人的空间。自从听说有这么一本书,书名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治疗要有什么真相,难道说治疗还有什么内幕,接着就是听了老师的分享会后,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然后花费了一周的时间读了这本书后,又对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初入大二的我,对于循证医学不是很了解,但是从陈老师那里听到有《治疗的真相》这么一本书,然后就对这本书有了很多的联想,想过这本书是用一个循证实验来介绍循证医学的方法,也曾想过这本书是给我们普及简单的医学知识,也曾想过这本书是翻译的一本小说之类的。

后来陈老师举行了关于这本书的分享会,我又对这本书有了新的想法。老师通过好多实例解释他所阐述的观点,但是作为一个临床医学生,对于老师的观点不是很赞同,以往的经验医学虽然存在很多的缺点,虽然循证的方法很科学,但是这确实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实现,所举出的实例也都很片面,单个不能代表整体,这就更使得我想去读这本书。

读过之后,我的总体感觉就是感觉自己的好多想法都受到冲击,对于循证医学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无偏倚实验印象深刻,这一章是由感冒这个小小的案例引入的,书中讲到“感冒经积极治疗,七天内可痊愈,但如果不治疗,一周内也会好”,结合自己的得病经历,发现就是这个理,以往感冒,吃药似乎没啥作用,过几天症状减轻,然后不自觉的好了,不吃药也是这样的情况。但是许多人还是坚持去吃药,最常吃的药就是999感冒灵,这种药一袋就得一元钱,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三袋,吃药两天就是六元,中国有14亿的人口,而正值秋冬之际,感冒频发,假如每人每年感冒一次,那么全国人每年就得花费84亿元去买药,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果把这些钱花到需要的地方,那么就会拯救更多人的生命,也可以帮助贫困的家庭脱离贫困,如果投入科研,那么就可以研究出许多突破性的药品。

在以往的实验中,如果要验证一种新药对于感冒的疗效,就得做实验来得出结论,但是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那最后得出的结果究竟是新药有效,还是机体自愈,这就不得而知了,这就违背了无偏倚实验的原则,无偏移实验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则,比如医生的治疗倾向,患者的心理作用等对实验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还得考虑偶然因素的影响,就拿抛掷一枚硬币来说,其正面反面的概率是均等的,但是还是会存在许多偶然因素,有可能抛掷十次都是正面或是反面,这就不能由这个结果得出结论,需要很多次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对于有的疾病来说,本来实例就很少,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免有所偏倚,不能作为结论而得出。

而对于有的实验,缺乏实验的可行性,例如验证一种药在卒中,心脏病发生后的疗效,虽然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在伦理的约束之下,如果有人心脏病突发,难道还会等你实验的药品,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患者以及其家属首先想到的就是医院、急诊。根本不会有人去想这药是否有效,然而缺乏实验对象,即使是再精密的实验也无济于事。

再有就是对于疾病的筛查,有些疾病,现在的医疗手段根本治愈不了,但是却可以精准的检查出来,但是这种筛查是否有必要,告诉病人,为其增加心理负担,还是干脆不要检查出来,让病人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而且筛查所花费的资金可以说是超级一大笔钱,但是所筛查出来疾病的案例是少之又少,为了这样一些人,而花费如此多的资金,是否值得,如果把这笔钱花到其他的地方,是否会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最后就是作为一个医生,不应该只想着在生理上战胜疾病,更多的是在心理上治愈疾病,如果一种疾病,在治愈后仅仅剩下一副躯壳,心理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这究竟算不算治愈疾病,就拿许多女性患者所患的乳腺癌来说,根据以往的医学经验来说,许多医生主张对胸部以及腋下淋巴组织的大面积清扫,但是这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乳腺癌在患病之初,其癌细胞可能早已侵入身体其他各处的淋巴组织,对于这样清扫,可以说没有意义,而且还会对患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其实经过无偏倚实验的验证,只需切除有病灶的淋巴组织,其他的地方的还是有可能自愈的,这样不仅治愈了疾病,而且对于患者来说,生理和心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治愈,这样不失为一种良策。

作为一个临床医学生来说,我觉得此书中最值得提倡的就是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让患者更多的了解他们的疾病,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抵御疾病。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之下,以往的医生独断已经不在适用于这个时代,时代在变,医疗方法在变,我们的治疗体制当然也需要变化,医患纠纷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对患者负责,与患者共同了解疾病,一起抵御疾病,创建更好的医疗大环境。

蒲公英科普协会第10期-郭宸浩